健康資訊

孕媽必看!產後多注意 日後免煩惱- 吳坤蒨醫生 | 寶德醫務集團

產後多注意 日後免煩惱

分娩不僅是產婦,也是整個家庭的重大生活改變,由於產後不同的母親有不同的反應和恢復速度,因此,產婦要明白自己跟別的不一樣,認識產後的身心變化,不要急於迫使你的生活過快地回到正軌,現在便由婦產科專科醫生講解,產婦在產後應該注意或避免做的事。

 

產後要有足夠休息

相信任何新手媽媽,寶寶出世後都想親力親為,即使寶寶睡着了,或是家中有人幫手,也會第一時間去清潔奶樽,收拾衣服,整理床舖,希望所有事情都在自己掌握之中,婦產科專科醫生吳坤蒨表示,請記住一定要有足夠休息,產婦不要用寶寶的午睡時間來整理任何事,應要把握這段時間來休息,也盡量不要以其他事情取代休息時間,因為產婦在分娩時已消耗了很大的體力,產後一定要充足地休息,每天最少也要有8至9個小時的睡眠時間,日間寶寶在睡時,應安排自己也作兩個小時的午睡。 這樣有助於體力恢復,並可提高食慾。

 

產後補充營養飲食

吳坤蒨醫生續稱,產婦產後的身體比較虛弱,必須吸收足夠能量和營養以補足當中流失的體力和能量,再忙碌也別忘了吃和補充水分,其中熱量、蛋白質、鐵質、脂肪及鈣質也要攝取足夠。就熱量來說,有餵哺母乳的產婦每天需要額外攝取500卡的熱量,以提供寶寶充足的奶水,因營養攝取不足恐怕會令傷口復原速度緩慢,母乳營養也會相對地不足。而產婦在產後所吸收的蛋白質含量會影響母乳份量,若吸收不足,會影響當中蛋白質的製造,間接影響嬰兒發育。因此,產婦每日應增加15克蛋白質,達至每天85克的需求、還有鐵質的吸收,在順產的過程難免會出現失血的情況,攝取鐵質和葉酸有助改善貧血,減少因貧血引致的不良情況。此外,脂肪及鈣質的吸收也是不容忽視,因為母乳中的脂肪對嬰兒的腦部及視力發展非常重要,例如奧米加的3脂肪酸,另哺乳媽媽每天須攝取1000至1200毫克鈣,若以1杯250毫升的奶類飲品來說,便大概含有300毫克鈣。

 

產後甚麼食物不宜吃?

不用多說產婦不要吸煙、喝酒或濫用藥物,均是對產婦和嬰兒及家人有不良影響。所以切記要戒掉這些壞習慣。吳坤蒨醫生表示,若是餵哺母乳的產婦最好不要進食大麥及製品,因為含大麥的食品有回奶的作用,所以餵哺母乳的產婦絕對不適宜。另外,進食過鹹或多味精的食物都會導致鹽份過高,令身體內水份積聚,造成水腫,長遠更會引致高血壓,而且味精食物則影響鋅的吸收,令嬰兒出現厭食,味覺變差,甚至影響智力及發展遲緩,為了寶寶的健康成長的着想,餵哺母乳的產婦應盡量吃得清淡,而且千萬勿偏食,食物應多樣化,均衡營養對產婦的復原也是非常重要。還有勿進食生冷、油膩、堅硬粗糙及酸性食物,而且一次不要進食過多,因產婦的腸道蠕動較弱,若是太飽便會加重腸胃負擔,引致消化不良;若是進食過硬或酸性的食物,也會容易傷害牙齒和牙肉。

 

產後保持適量運動

產婦都會擔心自己生產後的體重和體型難以復原,於是急於進行不同的修身運動。吳坤蒨醫生解釋,懷孕令產婦的腹直肌拉長,產後需要數星期至數月才能完全修復,像是臥床運動,需經過二至三週充分的休息並得到醫生評估進展良好後,便能下床走動及做一些床邊伸展運動,但是簡單動一動就好,高強度運動也不適宜進行,舉重或仰臥起坐等運動會令肚壓增加,反而會增加子宮脫垂和影響腹直肌復原。這段時期,應進行強化腹肌,腰背和骨盤底肌肉的運動。若坐月滿一個月後,就能依照自己的身體狀態,做些柔軟性運動,像是瑜珈,可以幫助骨盆恢復,加上幾組核心肌群鍛鍊,利於改善腰痠背痛的情形,也防止腰部及背部肌肉產生後遺症的狀況。另外,在產後期間不宜游泳,應超過產後六星期或直到惡露完全乾淨。最後一提,每個人的身體情況和體力都不同,產婦要按自己的進度量力而為,循序漸進。

 

做開心事有助穩定情緒

吳坤蒨續醫生續稱,分娩後由於受荷爾蒙的影響,加上生活方式的轉變,令產婦感到壓力,情緒難免會出現不穩定,在產婦情緒低落的時候,便會不期然地孤立,不想和家人表達自已,隱瞞內心的情緒,其實最佳的做法,便是要知道自己不是孤軍奮戰,有需要時應主動尋求協助,並要應爭取時間休息。此外,對於一些女性來說,會很擔心身體難以恢復孕前的狀態,而造成很大壓力,擔心身形無法恢復,沒有辦法重拾以往的體態,可是卻不敢對人透露。因此孕婦應該做一些開心的事情,營造開心經歷,如記錄照顧寶寶的樂事,這都是有助改善情緒的重要一步。

 

餵哺母乳應量力而為

相信產媽在懷孕前後都會做過不少資料搜集,當中必定會發現餵哺母乳的好處,吳坤蒨指出,其實孕媽由孕期第二十週開始,受荷爾蒙的刺激,乳房便會漸漸脹大並開始製造母乳,讓產媽可馬上餵哺寶寶,但產媽切忌操之過急,不應給自己過大的壓力,因每位產媽的母乳產量和速度都不盡相同,而每位寶寶天生的吸吮能力不一,所以媽媽可以按情況去決定如何餵哺,特別是第一胎的新手媽媽,一開始未熟習餵哺方法,容易會產生氣餒及錯敗感,但可以把寶寶當作是新朋友,並和寶寶一起學習及成長,不斷的嘗試及調整,遇到有任何不明白及不知如何處理時,可諮詢哺乳顧問、陪月或是婦產科醫生,尋求幫助,不要跟別人比較,其實陪伴遠比一切都來得重要。

 

轉自:【荷花】媽媽寶寶

醫生:吳坤蒨醫生

題材:懷孕檢查

分享:

醫生:

題材:

分享:

預約免費咨詢